table{ border-collapse:collapse; border:1px solid #fff; margin:20px 0px; margin:0 auto;}
table td{ padding:8px; text-align:center;border:1px solid #fff; font-family:”微軟雅黑”; font-size:14px;}
table tr:hover{ background-color:#d9d9d9;}
.thead td{ background-color:#666; font-weight:600; color:#fff;padding:8px; font-family:”微軟雅黑”; font-size:14px;}
.thead tr:hover{ background-color:#666;}
.nobg:hover{ background:none;}
39分慘敗給馬刺,火箭以這種尷尬的結局告別了今年季後賽。常規賽拿下全聯盟第三好的55勝,並輕鬆碾過雷霆,卻在和疲敝之師馬刺的持久戰中輸得如此狼狽。可謂是成也大小鬍子,敗也大小鬍子。
所有球隊都知道,搞定哈登,火箭就完了。馬刺就是做到了這一點,成功地打敗了,確切說是,打爆了火箭。
一、7人輪換哈登被累死,一大殺手鐧消失
在揮別魔獸霍華德之後,現在的火箭是徹徹底底的單核球隊。特別是在丹東尼的以攻代守體系,讓哈登改打「組織分衛」,這賽季哈登的球權占有率達到生涯最高的34.2%,比過去兩年還要高了2個百分點。的確哈登在進攻端確實笑傲聯盟,進攻貢獻值11.5排名聯盟第一。但同樣的,丹東尼對哈登的使用,的確有點過分依賴了。
把哈登當納什用,數據華麗麗。不過考慮到杜洪和馬紹爾也能在丹東尼手下狂刷助攻,這等球權拿助攻王也是情理之中。但是丹東尼廣為人知的兩個特點,除了仰仗控衛7秒進攻之外,還有什麼來著?
輪換只認識8個數。
那要是傷一個呢?就用7個唄。
於是少了中鋒,直接拿大前鋒安德森往五號位頂,眼熟不?這不就是10年前的太陽嗎?打到後來哈登都去頂大前鋒,體能槽掉得快,進攻效率就下來了。
況且哈登的個人進攻路數,也就兩板斧:掛著人上籃和幹拔三分。前幾年的必殺後撤步中投,現在也不怎麼用了,興許是忘了。
哈登中距離變化 | ||
賽季 | 中距離得分占比 | 後撤步命中 |
2013-14 | 9.8% | 67 |
2014-15 | 9.3% | 91 |
2015-16 | 10.8% | 92 |
2016-17 | 5.5% | 64 |
所以打馬刺,你可以一次又一次看到哈登在三分線外蹬腿造犯規,到絕殺時候才發現可以撤步投籃,還得回憶回憶這招怎麼用,正想著呢,被身後那禿子一巴掌呼下來了。
二、火箭進攻套路不深,哈登不會無球真不行
說哈登獨,肯定說不過去,起碼跟另一個MVP候選人比,他算冷靜的。能把隊友團結在以自己為核心的進攻體系里。但是,球還得在他手里。
所以比起一般的單核球隊,哈登在火箭何止是核心,簡直就是整支隊。用他自己的話說——我不是神,不可能命中率百分百,場場都0失誤。要是球隊得分和組織所有的任務都全丟在一個人身上。就算是東邊那個詹姆斯,也未必能每場都能扛住。
好了,那換個人組織呢?
說回火箭隊:他們原本的首發一號位是貝弗利,打的是……運球後衛。把球帶過半場,然後交給哈登,剩下的體力用於撕咬對方外線箭頭,他那些助攻傳球都做不得數。可是火箭還有兩個超級第六人呢,戈登和路威,這倆也是能持球單乾的高手,常規賽分擔了哈登不少任務,怎麼就不能把球給他倆處理呢?
真相很殘忍:因為哈登打不了無球。
來看看哈登的武器庫,以下是他今年季後賽所有得分手段的分布:
進攻方式 | 占比 | 命中率 |
擋拆持球 | 48.3% | 38.7% |
面筐單打 | 23.7% | 45.9% |
轉換進攻 | 12.6% | 57.9% |
定點投籃 | 5.2% | 21.4% |
手遞手 | 1.8% | 25.0% |
補籃 | 1.2% | 66.7% |
切入 | 0.9% | 66.7% |
背筐單打 | 0.6% | 0.0% |
擋拆掩護 | 0.3% | – |
繞掩護 | 0.3% | – |
足以看出他的無球能力,按照10分為滿分,不是0分最多也就1分:接球跳投都少得可憐,更別說無球切入和無球繞掩護投籃了。所以火箭球權分配很合理——把哈登拿下去,讓那倆超六輪著來。
戈登的助攻率是14.2%,路威的助攻率是12.4%。意思是每隔七八次進球,倆人想起來才給一個助攻。至於是不願意傳,還是傳了進不去——通常都在這兩件事里互相循環著。
當一個隊的戰術僅限於哈登單打、戈登和路威單打、安德森阿里紮貝弗利戈登接球跳投這三招的時候,被看穿就是時間的問題,何況對面是波波維奇,何況人家跟你打了6場。其實火箭還有第四招的,但內內掛掉之後,輪換就從8個變成了7個,低位進攻……11場一共得了17分,在整個季後賽16個隊里墊底。
三、波波維奇一招揭穿莫雷魔球理論
來自麻省理工的莫雷是精算數據的專家。他通過數據建模來設計戰術選用球員,開創了NBA的先河。魔球理論的精髓在於:出手效率最大化,杜絕了長距離兩分,和低效率的兩側中投。於是在火箭隊里,全都是精通三分球和一分球的高手。
於是不但展現出一個進了三分線沖不進禁區就一臉茫然的哈登,還有出手前先低頭看腳底的安德森和阿里紮;在10英尺到三分線的開闊地里,火箭全隊出手最多的是……內內,合計21.4%。而火箭隊三分占到全部出手數45%以上的球員,有9個。
這9個之外的呢?除去4個中鋒,要麼上不了場(德克爾),要麼已經被攆走了(正副連長布魯爾和麥克丹尼爾斯)。
有人用2011年的小牛來反駁「投籃無法贏得總冠軍」理論,且不說小牛是否只靠投籃,但當年小牛的主要火力,恰恰是莫雷瞧不上的中距離。應對火箭的魔球理論,馬刺只需要派出身高臂長的西蒙斯、安德森、大衛-李、加索爾、萊納德站住罰球線兩側的牛角位,及時輪轉撲防三分少下手切球,便足以應付火箭這套畸形的進攻體系——反正擺脫後中投,基本上一個都沒有。
在這6場系列賽里,火箭的中距離得分分別為:0、6、2、10、0、0分,6場加在一起只有18分。放棄中投的後果不言而喻,要是不能如願拿到罰球,就只能期待空調把每個三分都吹進去了?
結語: